《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张晋藩(1930- ) 王超(1935- )
  本书作者张晋藩生于1930年,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
毕业,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作者王超生
于1935年,现为南京大学教授。本书于1987年2月由中国政法大学出
版社出版。本书是建国以来系统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部专著。

  全书包括导论及四编。作者在导论中说明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
究对象、状况和任务。作者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主要就是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管理制度,它
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政权结构形式和为了实现统治阶
级专政和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如司法制度、监察制
度、军事制度和人事行政制度等。

  在第一至第四篇中,作者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篇研究了从夏商至春秋的奴隶制政治制度;第二篇研究了从战国
到两汉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第三篇研究了魏晋至隋唐封建政治
制度的发展与完备;第四篇研究了唐宋以后直至清末中国封建制国家
政治制度的集权化、腐朽化及其最后灭亡。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分门别类地研究了各个朝代的国
家管理制度,以及基于我国特殊国情而形成的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如宗法制、科举制,儒家正统观念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从而揭示
了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特殊规律性。

  作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奴隶制、封建制时代基本的政权
组织形式,其结构之严密,统治之顽固,持续时间之长久,消极影响
之深远,在世界史上罕见。早在夏商奴隶制时代就埋下了专制政体的
基因,诸如王的高度集权、王位的血亲继承、国家机构“亲贵合一”
的组织原则等。西周时期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实行“以礼为主,礼刑
并用”的政治原则。这些制度和原则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
展,并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产生了一些新特点。

  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封
建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封建专制的原则、制度和理论,一直
沿袭到本世纪初,统治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秦始皇建立并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主要有
以下几方面:政治上,实行“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并自
上而下建立起统一的官僚机构。作者认为秦的“大一统”不是分封的
统一,而是中央集权的统一。从此,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打下了单一
制国家的历史基础,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里,统一成为民族的政治价值
取向,分封割据只是昙花一现,不可能长期存在。军事上,进一步统
一边疆,筑驰道,修长城,毁甲兵,堕壁垒。经济上,统一度量衡,
统一全国货币并集财富于首都,牢牢控制经济大权。在文化上实行文
化专制,严禁私学,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作者认为,采取上述
措施,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是必要的,由此开创的以皇
权专制为中枢,以宝塔式官僚机构为统治网,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的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汉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对于巩
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都具有深远影响。

  秦以后的封建王朝几乎都是秦的翻版,只是在专制程度上、一些
具体措施上有所差别而已。总的趋势是专制政体越来越严密,越残忍。

  汉代总结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仁政,统一的封建专
制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正式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到了隋唐,中国封建统治进入成熟时期,专制体制更为完备,国家机
构较为健全。尤其唐初,统治者实行开明专制,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
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
效法的典范。

  宋元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到了明清两代中
央集权得到极端发展,专制统治达到顶峰。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宦官
干政愈演愈烈,并建立特务机关,实行恐怖统治。清代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末代王朝,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和抑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皇权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官僚制度严密而腐败。尽管如此,中国的末
代专制统治也摆脱不了必然灭亡的命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
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的诞生,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
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本书以研究封建专制政体及为此目的而建立的一整套封建统治制
度和官僚机构为主线,对历代制和国家机构的演化作了较为深入的研
究,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同于他国的固有特征,是本书的重要
特点,在本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杨红艳)

  说明:本文由叶宗斌先生打字并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