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春风沐五寨
——山西省五寨县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李岩峰 本报通讯员 丁国华 张忻如
  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的生命线。而在人力、财力、物力极度匮乏
的贫困山区如何确保司法公正?

  黄河滔滔,吕梁巍巍。

  地处晋西北吕梁山区管岑山下的山西五寨县法院,多年来凭着山
里人特有的朴实执着,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司法公正的出路在改革,
贫困地区搞改革一样可以成功。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字:

  自2000年10月1日审判流程管理和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度
全面实施以来,该院的案件审结率从9月份以前的不足50%,达到了
年底的93%,执行率达到91%,民事案件调解率由过去的不足20%达
到82%,案件平均结案时间由过去的5个月缩短到现在的20天,无一
积案,无一违法审判案件、无一超审限案件,无一上访缠诉案件。

  突出的改革成效表现在各项统计指标比过去大有飞跃,究其实质,
是以改革为杠杆,撑起了公正和效率这千斤重担。

  走进五寨法院,一面面锦旗、奖状环绕的会议室,走进井然有序、
规划统一的立案庭,走进庄重严肃、法官坐堂审案的审判法庭,走进
没有一个当事人哭诉的信访接待室……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机、充
满朝气、奋发向上的鲜活群体。

            改革与建设并举

  2000年1月,五寨法院有针对性地开始试行《审判流程制度》和
《错案责任追究办法》,希望找到改革现状的“金钥匙”。经过近半
年的努力,因人员不配套,装备落后,后勤保障不力等因素困扰,这
项制度未能得到全面落实,几近流产。怎么办?面对挫折,党组一班
人没有回避,而是在确定改革必须坚持下去的信心后,马不停蹄地边
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院领导们在进行认真、深入调查研
究、去兄弟法院取经后,清醒认识到症结所在:观念的更新、配套措
施的到位,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都是改革成功的基本要素。

  新一轮的改革开始了。更新观点,是该院党组着力做好的第一件
事。

  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不敢放权”观念,树立大胆放权、分工负
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观念;改变过去人们认为立案庭是“小庭”,
管刑、民、经这些“老大哥”庭不服众的观念,树立立案庭是“入口”
和“出口”,是“流水作业”的两个环节的观念;改变过去分发案件
时,业务庭因案件难易不同、诉讼标的大小不等而拒收案或争抢案的
观念,树立立案庭依案件性质分案,合议庭按审判制度审案的观念;
改变过去认为分管院长、庭长行政权、审判权集于一身,“审者不判”
“判者不审”的观念……

  该院立案庭在1998年成立时只有两个人,2000年初根据立案工作
的特点,调整12人到立案庭,占到法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原来的
“无所谓庭”变成了全院“最大的庭”。结合实践中审判人员的精力
分散在事务性工作中、书记员长期居于一个庭室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对书记员进行统一管理,他们适时地开展了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选任
工作,深化审判管理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用竞争机制激活了工作状
态,使脱颖而出的审判人才成为改革成功的“软件”基础;开展拖案、
积案责任追究制,把抽屉案、私案、黑案全部从“牙膏袋”里挤出来
清理,查清案件底数,强化审判人员的责任意识;全面落实公开审判
制度,摒弃“暗箱操作”,进行“阳光作业”;加强两庭建设,多方
筹资,在省、市两级法院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把1987年建
了一半的法庭续建完毕,为规范审判秩序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关键在人

  队伍建设的关键是班子建设,五寨法院有一个团结有力、凝聚力、
向心力很强的班子。党组给自己订下规矩,努力做到“三戒”:即戒
私欲、戒侥幸、戒麻木;努力做到“四自”、“四管”即自省、自重、
自查、自勉;管住自己的头,不该想的坚决不想,管住自己的手,不
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管住自己的脚,
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因公出差,院长带头住便宜饭店、吃大碗面。
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院长贺新亮同志和分管院长郝耀卿到柳林
“取经”,时值炎夏酷暑,他们早晨六点钟出发,途经七个县(市),
去了拿材料、拍照片、参加座谈……原路返回来,已是夜里十一点多,
他们已疲惫不堪,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有谁知道,由于经费严重不足,为了省下一晚上的住宿费,他们
付出了多少别人难以想像的痛苦,两位院领导都患有严重的腰椎肩盘
突出,平时起坐都困难,现在却咬着牙连续在路上颠簸了十多个小时,
硬撑着回了单位。正是他们这种厉行节约、廉洁奉公的精神感染着别
人,增强了队伍的向心力。

  为了保证审判长选任工作的质量,副院长郝世平、郝耀卿、马宏
及其他班子成员带头开示范庭,做表率。为了顺利执行一起案件,分
管领导郝世平带头向他的一个亲戚说:“如果不执行,首先拘留你。”
……没有党组成员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怎会有全院干部执行制度
的完整、彻底、不折不扣?

  在这里,每天八点到九点都要集中进行岗前学习,内容有政治理
论、法学理论,更多的是政策法规,这种学习不是形式,而是每周由
一名党组成员负责主讲,全院干部听讲,参加讨论。许多措施制度如
立案流程管理、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选任方案等都是在这里讨论通过
的。为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党组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每到农
忙季节或有婚丧嫁娶等事发生时,院长就带领班子成员深入干部家中,
问寒问暖,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1999年党组克服重重困难,启动了
集资建房工程,大家普遍认识到:渡过难关就是胜利。

  队伍素质的提高,改革措施的全面铺开,责权利相一致的用人机
制使公正、效率得到充分体现。三个多月的审判实践表明,选任的审
判长精通业务,作风正派,责任心强,所办案件无论是实体还是程序,
无论是法律适用还是文书制作都有很大提高,结案率提高43%,民事
调解率提高40%,至今无一起违法审判案件、上访、缠诉案件发生。

            在艰难中探索

  五寨法院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五寨县地处晋西北,是国家级贫困县,
自然条件恶劣,老百姓靠天吃饭,仅有的几个厂矿均面临倒闭的危险。
全县财政收入不足解决干部职工半年的工资,干部手中拿着厚厚的差
旅费无法报销,至于早就有规定的补助、特岗津贴、岗位津贴更是无
法落实。仅有的一个审判法庭建到一半因资金不到位停工后,一拖就
是十几年,被称为“钓鱼工程”。没有审判场所,审判服装数年购买
不起,连基本办公用品都匮乏,使得党组只好把大量的精力投入经费
的筹集、勤俭节约、苦渡难关的过程中。在省高院与市中院的支持和
关怀下,法庭历经一年多的维修基本能够投入使用,虽然简陋,在人
民群众中却产生了良好反响。但长期的外债积累,捉襟见肘的经费供
给,以及那排成长队的“要债人”,还是使法院工作几次陷入困境。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五寨法院干部收入低,不少人家居农村,
子女上学、就业、耕种土地等负担很重。连续几年被市中级法院荣记
三等功的执行庭庭长张希生,妻子下岗,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里经
济十分拮据,连最起码的取暖燃煤都保证不了。

  环境恶劣,经费短缺,然而要强上进的五寨法院一班人,至今仍
在苦苦地探索着。

  注:引自人民法院报2001年04月07日。
http://www.rmfyb.com.cn/html/2001/04/07/00120010407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