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个人信用

江南客
  西方人在经济生活中无疑是十分讲究信用的,这是凡与老外打过
交道的人都能体会到的。这固然与西方国家长期重商的文化传统密切
相关,但是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制度的制约。凡在西方生活过的人都
知道,信用是与人的社会地位、人的尊严和生活质量紧密相连的。当
一个人的信用出现问题的时候,无论其在保险(人生、医疗、汽车等
各种保险成本都大幅上升)、金融(消费信贷、抵押贷款的金额将大
幅降低)方面,还是在一般生活中都举步维艰。特别是当一个人发生
个人信用破产的情况下,他不仅将成为某个行业的禁入者,而且其所
有的行为都将在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政府不允许其出入高档场所,
不能出外旅游等等,总之,他绝不可能心安理得地用别人的钱来过自
己的好日子,这逼得他只有还钱这样华山一条道。

  而反观我国虽然也有“人无信则不立”的古训。然而在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的当今社会,这一古训似乎早已被人们淡忘。时下,欠钱的
是老子,借钱的倒成了孙子,许多年轻人对于歌剧《白毛女》中黄世
仁和杨白劳的故事已难以理解。那么,何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轨,最需要个人信用、社会信用之际,却出现了个人信用的危
机,社会进入无信用经济状态呢?

  许多人把当今中国的无信用状态归结为我国长期以来处于农业社
会和封建社会,其成员基本上还是“政治人”而非“经济人”,我国
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一些商事规则和商事习惯,仅仅局限于一定的区域
和所谓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而且往往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在
的道德约束,远未形成一个全社会都遵循的游戏规则,人们尚未完成
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因此,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特别是知识分子对此表现的尤为突出,80年代,知识分子对金钱嗤之
以鼻,还秉承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出污泥而不染,洁
身自好,严历抨击一切向钱看的思潮。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当现实生
活中出现一切均以金钱作为价值衡量标准,许多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方
式致富的人未受到惩处,相反却成为社会的新贵。这时,知识分子固
守的信念开始动摇,他们在徘徊之后,也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寂寞书斋、
冲出了象牙塔,屈从于现实的游戏规则,加入了追逐财富的行列,起
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前不久,经济学界还开展了一场经济学是否要
讲道德的大争论,有的经济学家还鼓吹要骗出一个市场经济来。知识
界的沦落,精英分子的世俗化,必然导致社会思想的混乱。从某种程
度上说,当今社会上的无信用状态,是与此紧密相联的。所以,重振
商业道德,包括信用道德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道德讲究的是一种
内省和自律,它的重振必须依靠制度的重构。按照诺斯的观点,制度
和秩序是经由人们发明、创造、设计出来的,并决定、建立和改变着
道德规则、社会规范以及意识形态。人是环境的动物,也是制度的动
物。所以,我们说老外讲信用,说中国人不守信用,其实也是相对的。
在某种大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下,原本守信用的人可以学得不守信
用起来;或者恰恰相反。所以,在当今的中国,除了要在道德上重树
诚信大旗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信用制度。

  近日,不少媒体纷纷披露,在法院系统进行的执行大会战中,一
些地方将那些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债务人在报刊上予以公布,结果这
些债务人生怕影响自己的生意而纷纷还款,而社会上一些讨债公司则
采取贴公告、散发传单、雇用乞丐进行乞讨等非正常的办法处理逾期
不还的债务,效果也出奇的好,所以我想对付无信用的人,办法还是
有的,关键就在于要把这些实践中行之有效、而又符合法制原则的办
法制度化,使得无信用的人真正如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那么无论
是社会信用,还是经济信用,都会很快地建立起来的。

  注:1999年9月3日发表于新闽都。发表时标题改为《让不守信用
    的人变成过街老鼠》:
http://cities.fz.fj.cn/Fujian_w/news/fjrb/990903/10-3.html

  另此文被检察日报1999年8月4日采用:
http://www.jcrb.com.cn/html/1999/08/04/F19990804_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