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传统

江南客
  小时候,曾听大人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小学大门前有一块照
壁,常被小学生们涂鸦上“打倒×××”、“×××是阿猫、阿狗”
的字句,整个照壁被弄得污秽不堪。照壁的主人十分恼火,就请来泥
水匠将照壁重新粉刷一遍,主人深怕此照壁再遭涂鸦,遂在其右下角
写上“严禁在此乱涂乱画。”第二天,一小学生上学路过此处,看到
照壁被重新粉刷过了,但是主人又在此题词加以警告,心有不甘,就
用木炭题上“你能画得,为什么我就不能画。”而后,接连几天,小
学生们先后又题上了“我就画了,你能怎么样!”、“要画大家画。”
于是乎这个照壁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当时,我还少不更事,把这个
笑话当作小学生顽皮的故事,一笑了之。及至长大成人,阅历渐增,
才发觉其实这个笑话有深意,如果用这个笑话来比喻我们国家民众的
法制心理和法治传统是再贴切不过了。

  大家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从古至今,我们国家的民众就缺乏
法律至上的意识,他们有时虽也敬畏法律,但却对法律常怀功利之想,
合则用之,不合则用天理、人情等等名义规避法律,为自已违法行为
找一个借口。这从古代啸聚山林、落草为寇的草莽英雄,目无王法,
常以“替天行道”为名,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成者为王败为寇。他
们的违法行径,却常博得“忠义”之名,为古今所传颂;即便到了现
代,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以人民的名义反人民”,肆意践踏法
律,砸烂公检法,将不少的开国元勋打倒还要踏上一只脚,却视之为
“革命”,而这些人的大部分还不愿意反思历史;改革开放初期,一
些地方敢闯敢冒,见了绿灯快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先上车后买票,
只要当地经济发展了,违法行为可以既往不咎,甚至还要修改法律、
规章以“适应”之。他们的违法违章行为更被视之为“改革”。更令
人担心的是,这种非法治的传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于今并未出现
消亡的趋势,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这一传统却如潘多拉的魔盒一般,
自文革打开之后,有着愈演愈烈之趋,时下社会中有法不依、违法不
究、执法不严的现象比比皆是,以至即便是来自于法治国家的外国经
营者自然而然地也入乡随“俗”,不是跟着讲人情、走关系,向各有
关部门公关;就是聘请懂得“国情”的留洋中国人或土生土长的中国
人来管理企业。怪不得有学者在不久前召开的有关司法公正的学术研
讨会上不无感慨地称:现在的社会是法律越来越多,可司法、执法却
是越来越不公正。

  可以说,这些传统是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格格不入的,市场经济
是法治经济,公平和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而这些传统却在根
本上破坏、腐蚀着市场经济的基石。茅于轼教授在其《谁在妨碍我们
致富》一书中所例举的种种妨碍我们致富,妨碍我们走向市场经济的
许多障碍就是我们这种非法治的传统,只要对这些传统进行符合市场
经济、法治社会的修改,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则何止数千万、数亿元。相反,民风不易,传统不变,即便有再多的
法律,而没有法治的环境和土壤,没有深受法律熏陶的守法者、执法
者,也只能“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民风不易,传统
不变,即便今天我们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没有效率的前提、
法治的保障,可持续发展也终将是南柯一梦,市场经济将是空中楼阁,
法治国家则是海市蜃楼。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些传统历经千年而不
绝,说明它还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决非一朝一夕能够轻易改变的,他
是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用自已的青春、热血和生命作为代价
来交换的,他是需要我们的民族超越自已、战胜自已的。

                     1999年4月4日

  注:此文被99年4月28日《检察日报》转载。
http://www.jcrb.com.cn/html/1999/04/28/H19990428_01.htm

  另注:《新闽都》99年4月30日登出此文,题目改成《照壁涂鸦
及其他》,作了较大修改,详见:
http://cities.fz.fj.cn/Fujian_w/news/fjrb/99043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