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怎样向许可证制度开刀的?

周其仁
  “印度道路”曾经举世知名。这就是政府对市场活动实施超级管
制,样样要许可证,事事要审批。结果,挡不住管制官员大贪其污,
社会腐败程度直追当年巴拿马,逢单你来,逢双我上,轮流坐庄,贿
赂被制度化了。走市场经济之路,又要让行政官员过左审右批的瘾,
这就是原汁原味的“印度道路”了。

  但是,印度已经出现了转机。举证这个变化,不需要说印度人、
特别是海外的印度侨民多么聪明了得。要紧的,是印度本土的变化。
我要举证的,只有一件事情。这就是,印度人在印度本土创办的公司,
满世界赚钱,成为世界级的好公司。让我补充一句,这样的公司赚发
达国家市场的钱,一不靠出售自然资源,二不靠廉价劳动力优势,三
不靠贩卖军火,四不靠政府补贴。靠什么呢?靠技术创新产品、管理、
本土和非本土市场开发。这样的公司,在印度出了一批!

  印度人在印度本土也能办成具有国际性的公司,这就令人刮目相
看了。“许可证经济”的土壤上,哪里容得成长起这样“物种”?在
我看来,这是“印度道路”发生变化的证据。

  试举一例。Infosys技术公司是当今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
之一,但它在1981年成立的时候,资本不过1万卢比,相当于当
时的1000美元。困难的问题不是资本数量,而是通行印度的左批
右审制度。创办人穆西回忆,“我们用了整整18个月才拿到软件经
营执照”。为了远离无穷无尽的申报和贿赂泥潭,穆西在别的印度公
司竞相与管制官僚搞关系并从中获益时,把自己公司的技术人才派到
境外去争取国际客户。

  1991年印度的改革废除了许可证,开放了市场。Infosys
为了与IBM那样的国际顶尖公司竞争优秀的印度技术人才,完成了
公司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引进经理和科技人才的股权期权制度,
使得一流人才在Infosys的待遇丝毫不比世界上任何一间好公
司逊色。1999年4月,Infosys技术公司以过去五年每年
利润增长66%的业绩在美国Nasdaq上市。令投资人刮目相看
的,不仅是这间公司业务的90%来自西欧北美发达市场、具有极强
的盈利能力和高成长性,而且是公司在“财务透明度以及对股东负责”
等行为方面,像所有世界级的上市公司一样中规中距。

  正如偶蹄类动物必定食草和反刍,也必定成长于草原环境,企业
的组织行为特征和它活动的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一个“适者生存”的关
系。Infosys主要做发达市场客户的生意,要与国际级IT公
司争夺人才并且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获取投资。这样的“偶蹄类”,
必定在产权、契约、承诺、信用、透明度以及反应市场变化的方式等
等方面,能够像发达市场里的同类物种一样“吃草并反刍”才行。问
题在于,非生产性寻租活动蔚然成风的“印度之路”几乎是寸“草”
不生的,草食动物是怎么个活儿法才得以存活并出人意外地长成了大
家伙呢?

  答案是环境突变。1991年开始的“拉奥革新”根本改变了印
度商业活动的制度环境。在此之前,差不多延续40年的“尼赫鲁—
甘地”政制建立了印度的独立、民主政体和相当不错的独立司法系统。
但是,长期主导印度政府的经济学却错得离谱。主流的看法是,印度
经济资源匮乏,要是听任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而不是由政府指导利
用资源,怎么可能加强国力并消除贫困?于是,印度成为“民主制+
计划经济”的实验田,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复杂、非理性的控制和许
可证体制,对生产、投资和外贸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控制”。

  许可证经济限制了市场竞争的范围和强度,抑制创新,保护了落
后和守旧。要在这种经济土壤上“持续提高人均国民所得”,那就比
登天还难了。

  1991年的拉奥总理差不多是被逼到了墙角。国家的财政状况
极其糟糕,以至印度政府甚至讨论出售驻日本和中国的大使馆以筹措
应急资金。但是危机也降低了拉奥内阁、特别是他的财长辛格和商业
部长奇丹巴拉姆向“不起作用的资本主义”发起进攻的说服成本。印
度的经济政策急速转变。而拉奥革新的核心内容说难极难、说易极易,
其实就是冲着许可证体制下刀。过度的管制和控制而导致的市场竞争
不足捆住了印度的手脚,消除左批右审制解放了印度商业传统的活力。

  这场改革的总结局是古老印度重新长出鲜嫩的青草,为一大批
Infosys技术公司模样的“偶蹄类”,提供了成长环境。

  我对印度没有直接的观察和体验。对于老的“印度之路”是否真
的已经消失,新的印度道路是否主导了这个伟大的国家,我不能下断
语。从印度发生的故事中我只是看到一点希望,腐败病入骨髓如印度
综合症,也是有药可救的。条件是,对症下刀,手不要哆嗦不要抖。

  摘自《财经》月刊总第32期)

  注:引自南方周末2001年03月01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today/gb/zm/zmzh0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