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悠悠涤污垢
——新中国第一个劳改农场建场五十年回眸

本报记者 杨新顺
  在远离北京的渤海边,坐落着一个面积达115平方公里的劳改农
场,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劳改农场———北京市清河农场。2月
24日,清河农场迎来了她50岁的生日。50年来,农场的建设者们不仅
让这片昔日的盐碱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这里,
他们为十万余名历史反革命分子、旧社会渣滓和一大批刑事犯罪分子
洗净了灵魂,塑造了新的人生。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关押了一大批国民党军、警、宪、特成员。
为了首都的安宁,也为了将这些人通过劳动改造成不坐吃闲饭的新人,
1950年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命令,建立北京市地方国
营清河农场,地址就选在现在天津市宁河县境内的渤海边上,被蓟运
河、曾沽河、金钟河环抱着的一片滩涂盐碱地上。“清河”这两个字
的寓意是:让清亮纯净的河水荡涤灵魂的污垢。

  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片荒原时,这里除了白茫茫的积雪和盐碱
外,见到的只是几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红蒿。这些才脱去戎装不久
的干部和战士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啃咸菜、喝咸水,硬是用一年的
时间建起了7个监区、1所医院和1个总场部,并实现了粮食自给。正
是几代农场建设者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才使昔日的盐碱荒滩变成
了今日绿野平畴、水渠纵横、楼舍叠起、鱼肥虾鲜的“北国鱼米之乡”
。50年来,农场的生产建设为国家创造了近十亿元的财富。

  在生产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清河农场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也取
得了巨大成绩,没几年便成了全国劳改系统的先进典型。清河农场的
监狱设施、押犯生活、狱政管理和制度建设得到了前来参观的国内外
人士的好评,被誉为“废铁炼钢的熔炉”。

  然而,正当清河农场迅速壮大的时候,十年动乱给农场带来了毁
灭性的灾难:

  干警被揪斗,犯人被疏散,土地遭抛荒,农场多年积累的工作方
法和经验被废止。

  接下来的唐山大地震犹如雪上加霜,使清河农场一度丧失了改造
机关的功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清河农场带来了生机,改造和生
产很快走上了正轨。在改造工作上,农场坚持依法科学管理,既注重
对罪犯的思想改造,又加强文化和技术培训,使罪犯改好率不断提高。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指引下,清河农场与北京市石景山区、
东城区的有关部门签订了“安置帮教协议”。把监狱专门机关的教育
和社会帮教安置结合起来,为犯人改造为新人铺平了道路。这一内外
结合的形式被司法部誉为“北京模式”加以推广,清河农场1989年也
被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

  监狱法实施后,清河农场的监管改造工作走上了法制轨道。农场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37项制度,使罪犯从入监、收押、调运、监管改
造到刑满释放的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有章可循,干警的执法水平和改造
教育罪犯的能力明显提高,罪犯的改好率始终保持在高水平上。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劳改农场,清河农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新
中国劳改工作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清河农场已更名为北京市监狱
管理局清河分局,担负着北京市一半以上刑事犯罪分子的关押改造任
务,1997年至1999年连续三年未发生一起罪犯脱逃等重大事故,实现
了监管安全三连冠。新中国的第一个劳改农场续写着更多第一的篇章。

  注:引自法制日报2000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