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剧中看出来的民法规则

杨立新
  电视剧《铁嘴铜牙纪晓岚》热播了一阵,再次重播,收视率还是
很高。晚饭以后,看一会儿书,坐在电视机前,找好频道,跟着纪晓
岚和和珅逗嘴、犯贫,也是一乐。

  看着看着还真看乐了:我看出了一条民法规则。

  和珅向皇上献上了一个古董,是东坡先生的砚。皇上大喜,和珅
十分得意。纪晓岚心中不满,没有识破和珅对东坡砚的伪装,认为是
赝品,结果被和珅戏弄了一回,皇上要纪晓岚给和珅脱靴。纪晓岚为
了不给和珅脱靴,言称也要给皇上献上一件古董,就到琉璃厂去搜寻,
正巧碰上和珅也在。纪晓岚就心生一计,在一个摊上找到了一个清花
笔洗,非要说这就是东坡先生用过的物件,与出卖人定下了协议,然
后就回家取银子。按照民法的原理,这时买卖已经成交,就等交款、
交货,买卖合同就履行完毕,就消灭了。可是又出了岔子。和珅就是
要与纪晓岚较劲,一听说这个古董是纪晓岚买下来的,就一定要买下
来,免得纪晓岚将这件古董献给皇上,免去给和珅脱靴的承诺,因此
出大价钱买下了这件假古董。结果,自然是和珅吃了大亏,既损失了
钱财,又丧失了捉弄纪晓岚的机会。

  这段戏,写的是纪晓岚的机敏和智慧,但是其中却写出了一个很
精彩的民法规则,这就是多重买卖规则。

  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与先买受人签约,将自己的同一件物品或
者同一批货物卖给先买受人,没有交付,又与另一个或者数个后买受
人订立买卖合同,买卖的标的物仍然是同一货物,就构成了多重买卖
或者双重买卖。这种情况,在民间就叫做“一女二嫁”。处理双重买
卖或者多重买卖的规则,就是:由于出卖人具有出卖货物的所有权,
因而出卖人有权决定将这一货物究竟卖给谁,或者卖给前手买受人
(先买受人),或者卖给后手买受人(后买受人)。决定卖给前手买
受人的,出卖人应当对后手买受人承担违约责任;决定卖给后手买受
人的,要对前手买受人承担违约责任。假如出卖的是一批货物,除了
上述规则以外,出卖人还可以按照比例或者不按照比例,将货物卖给
几个买受人,“利益均沾”,但是,对各个买受人没有实现的债权,
也就是没有买够数的那一部分,出卖人仍然要全部承担违约责任。

  纪晓岚要买的“东坡笔洗”,双方已经成交,合同有效成立,他
就是前手买受人。在这种情况下,和珅非要买这个已经出卖但是还没
有交付货款和货物的这个“东坡笔洗”,并且抢先交付货款,取得交
易的标的物所有权,使纪晓岚无法得到这件“宝物”。这虽然是纪晓
岚搞的一个玩笑,却正是一个符合这个民法规则的交易。看来,这个
交易规则在古代就是通行的,清代的官员都是懂得的,起码我们的编
剧是懂得的——不管编剧和导演是不是已经意识到。

  有问题的是,我们的一些司法官对这个规则不懂。

  有一次,我到专门培训司法官的学院去讲课,讲的就是这个题目:
“多重买卖和多重买卖中的侵权行为”,课间休息的时候,很多司法
官围上来,与我商榷,认为这个规则不对,不应当由出卖人决定要卖
给谁,而是要遵守先买者优先的原则,按照订立合同的顺序,决定买
卖的先后。我说这不是订立物权合同,物权是有优先原则,谁取得的
物权在前,谁就要先行使权利。债权没有这种优先权,东西是出卖人
的,出卖人愿意卖给谁,就可以卖给谁,对没有卖的人承担违约责任
就是了嘛!可是这些学员还是不依不饶。我又打了一个比方。就说
“一女二嫁”,可是究竟嫁给谁,还不是要由要嫁的这个“女”来决
定吗?难道说该女就一定要嫁给订立婚约在先的那位男士才对吗?这
还有没有婚姻自由了?反驳我的人当然还有一大堆的理由,最后说的
是:“反正我不管,案件到了我的手里,我就这么判!”碰到“认死
理”的这种人,还有讨论的必要吗?按照这些人的意见,纪晓岚就肯
定捉弄不成和珅了,“东坡笔洗”只能交给纪晓岚了。

  认死理,不一定都是好事,也不一定都是坏事。坚持正确的意见
认死理,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错误的意见认死理,是榆木疙
瘩脑袋,死不开窍;是“犟种”,固执己见;是不进盐酱的疙瘩头,
不见棺材不落泪。很多人吃亏,就是吃在后边说的这个上面。

  司法官要认死理,就是要认法律的“死理”,认法理的“死理”,
严格执法,刚正不阿,不惜以身殉职。这是最值得敬佩的。但是,不
学无术,又不学习,不听劝,任你将法理讲得天旋地转、口沫横飞,
但就是我行我素,完全按照我的观念去做,那不是一个法律“傻冒”
是什么?有一次,我到一个基层检察院工作,这个检察长说了一个类
似上面的歪理,我就给他讲这个问题的“正理”,别的人也给他说得
口沫横飞。检察长火了,说了一句:“你们说不服我,我就这么办!”
我也火了,这是我第一次对基层的领导发火。可是,火了又有什么用
呢?

  可见,司法官亟待提高素质,要好好研究一下电视剧中出现的民
法规则给我们的启示。

  注:引自检察日报正义网“杨立新签约评论”。
  声明:未经杨立新教授和正义网同意,不得转载。 
http://202.108.249.80/ournews/asp/readNews.asp?id=2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