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等说教授

贺卫方
  以教师定岗定编为基本内容的大学人事制度改革自北大清华两校
开始,眼下正逐渐向全国各高校推进。这项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一个
重要内容便是将所有的教师(实际上也包括职员)的岗位设定为九个
等级,教师以其不同等级的岗位领取不同的津贴,年津贴高者五万元,
低者三千元。为了减少冗员,另规定15%的人员得不到岗位,因而
也就不享受津贴。

  很明显,这项改革具有极好的初衷,即在高校中破除平均主义大
锅饭观念,让那些贡献更大的优秀人才能够得到更高的回报,从而激
励人们的工作热情,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准。然而,疑惑还是存在
的:分级过细是否符合大学教师职业的内在特质,不同等级之间的界
限能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相对清晰地分辨,排定座次后是否应当经
常再调整,以及再调整的成本是否过于高昂,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
问题。

  从职业特性上看,大学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反等级的内在性格。与
行政机关与军警单位不同,在大学教师群中,虽然人们相互之间存在
着讲师、副教授与教授的头衔区别,但那并不意味着一种行政意义上
的上下级关系。副局长是局长的下级,副军长是军长的下级,但副教
授却无论如何不是教授的下级。不同头衔的大学教师通常是各自独立
地从事非常类似的工作,头衔的差别往往只是教龄长短的标志。显而
易见,某些副教授所作出的学术贡献常常要大于某些教授。在这样的
情况下,过分等级化的安排,例如,将教授、副教授分作六七个档次,
相互之间的收入差距高达三倍以上,效果恐怕不仅不能激发人们的积
极性,反而会加剧人们的不公平感和屈辱感。

  过细的等级化安排必然带来不同等级之间界限的难以划分。资历
深厚、声誉卓著的教授聘一级岗,进入教师队伍不久的博士毕业生聘
八级岗,其中分别不难理解。然而,同样是教授,年资差不多,却硬
要分出三四个档次,一二级之间,二三级之间的界限到底怎么解说,
怎么让大家心悦诚服地接受,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通行的做法
是看最近数年甚至一年内所发表的科研成果,在某个层次的刊物上发
表论文多者居优势地位。可问题在于,学术创造不同于农民种庄稼,
一年两季,定期收获;学者酝酿一篇重要论文可能需要数年的沉寂。
假如不巧或不幸这沉寂期正赶上定岗之前,那可真是时运不济,命途
多舛了。不仅如此,为防止已经获得高等级岗位的教授裹足不前,相
关机构还设置了年度核查制度,如果每年发表的成果量达不到标准,
其岗位便要下调。这样的做法只能诱发学术研究的急功近利倾向,从
而对学术和教育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方面难以厘清界限,另一方面又必须分出三六九等,这不仅加
剧了有关决策者的压力,而且人为地制造了教师与决策者以及教师相
互之间的猜忌和矛盾,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在成果的甄别、各种因素
的考量、申诉的受理以及对不服气者的说服上。为了使这一制度真正
起到鼓励竞争的作用,“重新来过”的周期就不能太长,但周期越短,
决策成本就越高,结果呢,恕我夸大一点说,必将是一年一度定岗愁,
不是杀头,胜似杀头。

  实际上,大学合理的人事机制应该是,在选任程序上严格标准,
只有符合本校水准的学者才能受聘成为本校教授。一旦聘任,则采
“用人不疑”之策,待遇基本一律,至多随年资增长有些许提高。当
然,也可以采纳西方某些大学的做法,教授只分校聘(Univer
sity Professor)和院聘(Professor)两
种,前者属资深且具有崇高学术声望的少数人,享有较高待遇;后者
的待遇则虽然由于学科差别而在不同学院之间有高低之分,但在一个
学院之内,则大体一样。

  这不又回到大锅饭了么?也许马上就会有人质疑。是的,的确有
点像。但是,所谓“疑似之迹,不可不察”,不同机构的大锅饭产生
的效果并不一样。与企业相比,大学,尤其是优秀大学,对人的激励
机制是别具一格的。能够成为这里的教授本身是极高的荣誉,也是巨
大的压力。你会珍惜这样的地位,你要发表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校园
里学术大师的身影让你感受到学者的尊严和学术的魅力,课堂上学生
们期待的目光使得你必须加倍努力。何况做学问本身就有那么大的乐
趣呢。相比之下,定岗云云,又何足道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注:引自南方周末2000年12月21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today/gb/zm/zmzh2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