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本质是批判

郝铁川
  坦率地说,由我担任主编的《法学》月刊和由张中秋先生担任主
持人的《南京大学法律评论》,是两个风格迥异的杂志。我追求学术
的批判、证伪性,他似乎更钟情学术的积淀、继承性。因此,《法学》
犹如“麻辣烫”,麻辣了一些权威,烫了一些权贵;《南京大学法律
评论》则仿佛是一纯情的学术少女,吸引了一些才华横溢的才子,也
为一些潜心学术者开辟了一个桃花园。

  学术是多元的,是没有样板的。《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址h《法学》
似乎更能体现“为知识而知识”的学术底蕴,似乎更能满足“意守丹
田、排除杂念”的学者的需要。在当前人心浮躁、红尘滚滚的环境里,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犹如一处恬静、淡泊的学术港湾,给那些匆匆
而来、勿勿而去的学术过客照一下镜子,给那些天真无邪的学者带来
一线希望。我想,值此评论出满10期之际,大凡学术童心尚未涡灭的
人都会向她道一声谢意。

  但我觉得,我们的时代还不具备真正的纯学术研究环境,政治的
宽容度、经济的支撑力、大众的欣赏力等,距学术研究需要还有相当
的路程,学者与战士的角色分化还未开始,“革命法学”尚未结束4
“建设法学”并未到来。“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我
们依然需要呐喊2身处这“第二次革命”(邓小平语)的年代,自然法
学比实证法学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笔
端常带感情”的批判式研究,比“小溪海据、蝇蝇道来”的“物我两
忘”式研究更能唤起人们推进时代变革、为后人造福的热忱,性情中
人怎能不做性情中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语)然而,
有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酸的,有人爱吃辣的。我们不可能只有一种
声音,尽管《法学》目前似乎更切合现实要求,但《南京大学法律评
论》似乎更代表未来学术发展的方向。重要的是要“百花齐放”,而
不是“样板戏”一种。“,正因如此,我和中秋君谈论十个问题,大
约就有八个意见不一,但却又有十二分再谈一次的愿望,而从来没有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结局。

  注:原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秋季号,由雨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