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法理学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卓泽渊
  中国法理学将如何走向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法理学乃至整个中国
法学都关注的时代课题之一。根据中国法理学的现状和趋势,我认为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法理学——

  一、将从统一发展走向多元发展与综合统一之间彼此互动的良性
循环。中国法理学在本世纪初创,发展到现在,其主流基本上是统一
的。在前五十年,基本上统一于移植的西方法理学模式。在后五十年
中,则经历了模仿、冻结、恢复、改革和初步发展的历史过程。“文
革”后,我国法理学以恢复“国家与法的理论”为发端,作出了将其
变更为“法学基础理论”的改革。随后,中国法理学开始了以“法学
基础理论”为主旋律的统一发展。其线索,一是法理学研究的发展,
二是法理学教材的发展。从研究来看,经历了恢复、反思、创新三个
阶段。研究的成果大多数被不断更新的法理学教材所吸收、固化。如
果说法理学研究侧重的是多元发展,法理学教材则侧重的是综合统一。
法理学统一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在二十一世纪,这种状况还将继续,
进而形成“多元发展”作龙头、“综合发展”稳步跟进的总体态势。
这既符合理论发展的逻辑,也是由学术研究与教材发展的关系、独立
教材与统编教材的性质所决定的。多元发展与综合统一将在多元发展
的带动下,相互促进,进而促进整个法理学的发展。

  二、将从既有理论走向保存精华与开拓创新相互结合,可望形成
不同的法理学学派。中国法理学的既有理论,是中国从古以来所产生、
形成、借鉴、吸收,延续至今的法学一般理论、观点的总和。对于既
有的法学理论,要进行的不是抛弃,而是审视和吸收;不是固守,而
是继承和发展。既有的法学理论中包含着一代又一代法学家智慧的结
晶,其中不乏精华。既有法学理论是未来法学理论萌生的前提和基础。
彻底否定了既有法学理论,也就等于彻底否定了新的法学理论存在的
依据。新的法学理论并不是与既有法学理论绝对对立的两个事物,它
仅是既有法学理论的更新与发展,毋庸置疑地包含着既有法学理论的
优秀部分。因而,既有法学理论,不论是中国古已有之,还是从苏联、
西方得来的舶来品,还是结合中国国情的独创,都应受到理性的善待。

  在新世纪,中国法理学尤其需要开拓创新。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
开放的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
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新型政治体制的建立,随着一国两制的推行和
法律全球化的发展,法学理论必然随之发生革命性变革。

  在世纪之交,中国法理学正经受着如何保存既有精华与如何开拓
创新的历史考验。由于创新路径、方法、着眼点的差异,不同的法理
学学派将由此而产生,法理学也将因此而更加繁荣。

  三、将从历史积淀的现实走向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的对立统一。
现有的中国法理学主要是苏联法理学、西方法理学与中国原有法理学
思想相碰撞而积淀形成的。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中国法理学也必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的经济状况,包括生产力、生
产关系状况必然会制约中国的法理学状况,不仅决定着中国法理学的
过去,而且也决定着中国法理学的现实和未来。中国的文化状况,包
括法律意识、政治意识、道德意识等都会影响中国法理学的发展。他
们尤其主导着中国法理学的价值取向,进而渗透进法理学的各个方面,
乃至浸润整个法学。中国文化的中国特色决定着中国法理学的中国特
色。政治体制的中国特色同样会给中国法理学以深深的烙印。中国法
理学自身的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无法否认的中国特色。中国法理学的
前后相因的传承关系,所传递和保留的必然有中国特色。中国法理学
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正因为它有自己的中国特色,它才得以在世
界法理学领域独树一帜,成为世界法理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这是
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国法理学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也
有一个融入世界大潮的问题。开放的中国法理学必然、也必须走向世
界。

  中国法理学走向世界,不仅是它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
政治、文化开放的必然结果。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前提下走向世界,在
走向世界的历程中保留中国特色。这是中国法理学走向新世纪的对立
统一之路。

  四、将从法理学独自发展走向概括部门法学与指导部门法学二者
并重。部门法学是法理学的实证来源和经验支持,它们为法理学的发
展提供实践材料。法理学应是部门法学的理论概括,也应是部门法学
的理论指导;应是部门法学的力量基础,也应是部门法学的理论升华。
法理学必须处于科学的位置,担负起应有的理论责任。长期以来,中
国法理学却无视部门法学的发展与要求,我行我素,以致形成了法理
学与部门法学各自发展、相互封闭的畸形状况。这种局面的形成,除
了部门法学有一定责任之外,主要的责任还应归之于法理学本身。如
果法理学有足够的能力,对部门法学既概括又指导,那么,部门法学
也就不会无视法理学的存在及其发展。由于法理学自身发展水平的局
限,其作用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即使部门法学由于缺乏理
论概括和理论指导而显得肤浅,也使法理学由于不能概括和指导部门
法学而显得难堪;既阻碍了部门法学的发展,也禁锢了法理学的活力。

  中国法理学的发展中,它概括部门法学、指导部门法学的形象已
经初露端倪。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尤其是经过法理学家的辛勤耕耘,
下世纪,实现法理学概括和指导部门法学的目标,已为期不远。

  五、将从老一代法理学家身先士卒走向老一代法理学家作指导与
中青年法理学家作先锋的时代交替和使命转换。中国法理学在经历了
历史浩劫后,恢复它的是历经苦难的老一代法理学家。他们或参与了
共和国法制和法学的缔造,或直接求学于苏联或苏联专家。风风雨雨,
使他们备受创伤。一旦春风徐来,他们就强忍着满身伤痛,重振精神,
为中国法理学的恢复不辞辛劳,为中国法理学的反思殚精竭虑,为中
国法理学的创新赴汤蹈火。应当肯定地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家是
极其悲壮,极其可敬可佩的。在所有法学家中,法理学家所受的创伤
最重,所冒的风险最大。每当回想起中国法理学的重创历程,我们不
能不向老一代法理学家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现在,老一代
法理学家大多数年事已高。在他们的教导下,新一代中青年法理学家
已崭露头角。在世纪之交,中国法理学正面临着时代的交替。老一代
法理学家身先士卒的法理学领域,自然地出现了老一代法理学家作指
导与中青年法理学家作先锋的学术队伍新格局。

  值此世纪之交出现的法理学家的新老更替,不仅仅是年龄结构的
调整,更是学术使命的转换。如果说老一代法理学家的历史使命主要
是重创中国法理学,那么新世纪的青年一代法理学家的使命则主要是
更新中国法理学,使中国法理学在新的世纪获得新的创新和发展。

  注:引自检察日报1999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