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源头是德治

郝铁川
  不管法治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治
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凡
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而
且,近年来我愈来愈深切地感到,法治的源头是德治。

  此话须从华盛顿讲起。美国的法治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个典范,
探本究源,与当初华盛顿的道德品质极有关系。第一,华盛顿的道德
品质促成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当他统帅大陆军与法国远征军
联手,一举取得约克敦大捷,从而奠定美国独立的基础的时候,华盛
顿一跃而为各州拥戴的偶像,有人乘机进言,敦促华盛顿登上国王宝
座。究竟是要王冠,还是要民主共和?是要一己私利,还是要万姓福
祉?此时还没有什么法律规定,起作用的是道德素质,是德治。华盛
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主共和政体。对此,曾主持起草美国《独立宣
言》的杰斐逊评价说:“ 一个伟人的节制与美德,终于使渴盼建立
的自由免于像其他革命那样遭致扼杀。”

  第二,华盛顿的道德品质促成了美国总统任期4年、不可超过两
届制度的确立。最初美国宪法规定总统任期4年,准予连选,连任没
有限制。鉴于华盛顿曾两次全票当选总统,在美国德高望重、业绩辉
煌,世人普遍认为他会终生连任。可华盛顿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要
是在总统的位置上一直呆到寿终正寝,那和君主制又有什么区别?民
主共和岂不徒有其名吗?因此,在第二任总统即将期满之际,他下决
心引退。华盛顿在卸职演讲中说:“即使值政府运行最佳期间,判断
失误之处也在所难免。最初,我就意识到自己才疏学浅,经验匮乏,
从而促使我怀疑自己能否胜任,也许在他人看来更是如此。况且,随
着衰老而来的负重感也与日俱增,它无时不在提醒我,退休已是刻不
容缓。”他主动卸任,让位于亚当斯。从此,连任止于两届,便成了
美国总统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第4任总统杰斐逊就是以华盛顿为榜样,
坚决放弃第三次连任的机会。这种默契,一直延续到罗斯福,只是由
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特殊背景,才不得已破例,罗斯福在总统职位
上呆了四届。在他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总统
任期限于两届。

  第三,华盛顿的道德品质促成了美国总统退休之后仍为平民制度
的确立。1797年,65岁的华盛顿顺利地完成了权力移交,一身轻松地
返回了他的弗农山庄。他的孙女记录道:“祖父……为再次成为农民
华盛顿而无比高兴。”历史上许许多多杰出的统治者,都希望身后被
供奉在高堂大殿,享受芸芸众生的歌功颂德,享受子孙万代的顶礼膜
拜。华盛顿则恰恰相反,1799年12月14日,弥留之际的华盛顿对秘书
利尔说:“我要去了,请给我合乎常礼的安葬,在我死后两天,把我
送进墓地。你听明白了吗?”利尔回答:“听明白了。”“那好。”
华盛顿伸出手指探了探自己的脉搏,随即溘然辞世。他的坟墓非常普
通,就在弗农山庄,一座掩映于绿荫中的红砖建筑,门作椭圆形,两
旁分别悬挂着美国国旗和华盛顿州旗。

  华盛顿说得很清楚:“我的遗体将以普通人的方式埋葬,无须什
么隆重仪式,也不要什么墓前演说。”

  历史唯物主义从来不否定英雄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法
律毕竟是由人设计,而非由上帝赋予的。审视一下人类法制史,便不
难看出,英雄或伟人的美德与良好法治的形成息息相关,人民的利益
要求和意志常常通过人民中的杰出人物的品行、主张来体现。笔者在
本文中所言的德治,是指在法治尚未触及而将要触及的领域,由道德
维系的一种统治状态。良好的法治正是从这种德治转化而来,一部法
制史亦可以说是不断把德治的某些内容转化成法治的历史。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廉政建议要德治、法治并举。这是历史经
验的深刻总结。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人的行为的重要规范,各有其自
身领域,但又相互渗透转化。德治不是万能的,法治也不是万能的。
两者相得益彰,刚柔相济。然德治在时间上总是先于法治的,所以,
法治的源头在德治。

  注:引自检察日报2000年0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