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权不能用来对抗留置权

徐富斌
  我国法律规定可以行使留置权的合同包括货物运输合同、保管合
同、仓储合同、加工承揽合同、拖航合同、行纪合同等6种。这些合
同的标的均为履行一定劳务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由当事人一方按合
同的约定付出一定的劳务,而由对方支付相应的报酬。

  这些合同均涉及货物的交付和返还,但货物的交付和返还依据的
不是物权证明书而是合同。而且确定这几种合同中当事人权利义务的
惟一依据就是合同。只有合同当事人才有权请求返还货物。不是合同
当事人,在未经合同当事人协商允许的情况下,即使支付了劳务费用
也不能将货物提取走。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合同无论是在订立还是在
履行过程中,均不涉及货物所有权问题。

  因此,对方当事人行使抗辩权对债权人的留置权抗辩时,就只能
依据相应的合同法律而不能依据物权法。因为,债权人依据合同对该
物付出了劳务,使货物发生位移或升值并产生劳务费用和其他费用,
请求返还该货物只能依据合同并支付上述费用。不依据合同也不支付
上述费用却以所有权进行抗辩,在法理上是讲不通的。留置权赖以存
在的基础不是对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而是留置物与债权人的债权之
间存在着牵连关系。这种牵连关系不会因留置物所有人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以所有权来对抗基于合同关系产生的债权行使留置权的,不能
不说是对留置权的认识陷入了误区。

  为了充分发挥留置权制度在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作用,去年发布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第一百零八条将民法的善意取得引入到留置权
制度中来。目的在于扩大留置物的范围。该条规定债权人合法占有债
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知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债权人可以按
照担保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行使留置权。

  笔者赞同将民事法律制度中的善意取得引入到留置权制度中来,
但笔者对该条款的这种表述方法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持怀疑态度,就留
置物的范围而言,民法通则规定为“对方的财产”,担保法规定为
“债务人的动产”,合同法规定为“相应的运输货物”,针对上述法
律规定的不统一性,几年来,人们对可留置物的范围争论不休,却忽
略了所有权与留置权之间的关系。《解释》未能从这场争论中跳出来,
使其无法从一个更高的高度看清这场争论的本质。相反,却要求债权
人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知道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
时才可以行使留置权。毫无疑问,当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
产时,如果债权人知道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的就不可以行使留
置权。然而,我国目前法律规定可以行使留置权的债权仅限于少数几
个合同产生的债权,这些合同的债权人依据合同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
产时,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如果按照
《解释》的规定去执行,那么不知道的可以行使留置权,知道的就不
可以行使留置权。笔者认为,这不是留置物范围的扩大,而是留置物
范围的缩小。

  当然上述仅仅是笔者的一种担心,但愿该条规定使我们对留置权
的理解不会从一个误区又陷入另一个误区。

  注:引自人民法院报2001年6月21日。
http://www.rmfyb.com.cn/public/detail.asp?id=25095